产业招商

产业招商

NEWS CENTER

  中国在收回1907年被日本商人西泽侵占的东沙岛的同时,于宣统元年(1909年)5月利来老牌游戏平台,由两广总督张人骏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海军官兵170余人,分乘伏波、广金、琛航三军舰赴西沙群岛巡视、勘察,对西沙群岛全部15座岛屿,逐一命名勒石,悬旗鸣炮★,公告中外★,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对南海诸岛命名。其命名包括以军舰名命名(如琛航),开创了用军舰名命名的先例,以生物命名(如珊瑚),以水文命名(如甘泉),和以相关人员的籍贯(占多数)命名,如宁波岛、华阳岛、番禺岛、新会岛等4类,都点绘在《李准巡海图》(已佚)中。当时命名的15个地名中,甘泉、珊瑚、琛航3个地名沿用至今,这是一次有影响的地名审定,是中国政府对拥有西沙领土主权的宣示,开创了官方核定南海诸岛地名之先河。不久之后★★★,广东省政府成立“筹办西沙群岛事务处★”,这是对西沙群岛名称的首次官方表述。

  第二★★★,除公布岛(含石)★、洲、礁、沙、滩名称外,还对水道(门)进行了命名,共公布了13个水道(门)标准地名★;

  南海诸岛地名的审定,由内政府方域司第二科(地志科)参加过西沙★★、南沙群岛接收的郑资约负责实施。经对南海诸岛地名审定产生《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1947-12-01★,由内政部通过正式公布★。

  1946-08-10,日本战败并宣布投降之后★,根据1943年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的决定,台湾应回归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也应重归中国版图★。当时中国政府继之后★★,立即组织以海军为主要力量,协助广东省政府南下接管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于是★,海军总部派永兴★、中建两舰于11月12日进驻西沙群岛,派太平、中业两舰于12月12日进驻南沙群岛★★★,并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和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举行接收仪式,鸣炮升旗,树立纪念碑,派兵驻守★★,揭开了中国政府行使领土主权的历史新篇章★。随后,中国政府又于1947年3月派太平舰接收并进驻东沙群岛。1947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将南海诸岛划归广东省政府管辖,这样南海诸岛又重新置于中国政府主权管辖之下★。在中国收复南海诸岛的同时,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对南海诸岛进行了命名和绘图(鞠继武,1991),这是中国政府第三次对南海诸岛命名。

  第三★★★,改变了名不副实的地名★★★,做到了★★“是岛称岛,是礁称礁”★★★,如1947年公布舰长暗沙等,实际上不是暗沙,而是礁★★,这次公布时都改为礁,1947年公布的北子礁★★★、南子礁★★★,实际上不是礁★★★,而是岛,这次公布时都改为岛,1947年公布的毕生岛、玉诺岛★,实际上不是岛★★★,而是礁★★★,这次公布时都改为礁等。

  《南海诸岛位置图》第一次在南海中,画一条用国界线条线段的★“袋形断续线★”,表明在★“袋形断续线座以上的岛屿(含石)★★★、沙洲、暗礁★★、暗沙、暗滩等岛礁主权属于中国。“袋形断续线★★”画出后,已被许多国家引用★,周边国家也未提出反对意见,它对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具有重要作用★★★。

  在日本侵占东北四省之后,法国入侵南海九小岛,当时中国政府于1933年6月成立“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审定了中国南海诸岛各岛礁中英文岛名,并于1935年公布《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地名对照一览表》,这是中国政府第二次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也是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第一次“标准化”命名。

  1947年中华民国内政部审定公布的南海诸岛地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正式公布的地名,是得到国际上承认、影响大的一次地名审定。不过★,这次审定公布的地名与1935年审定公布的一样★★★,均没有进行调查、研究,完全忽视了海南渔民创造的、具鲜明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郁、流传民间的渔民地名(又叫土地名★★、琼人俗名)。

  《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将1935年命名的南沙群岛改为中沙群岛★,将团沙群岛改称南沙群岛,将应是群岛的东沙岛,改名为东沙群岛。从此,南海诸岛明确由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4个群岛组成,这样以方位名称来区分4个群岛★★★,以“沙”字来贯穿4个群岛更为贴切★。因而南海诸岛又称“南海四沙群岛★★★”,俗称“四沙★”★。表中出现南海诸岛、东沙群岛2个地名,促进了南海诸岛地名的系统化。在地名数量上★★★,审定公布地名172个,较1935年公布的136个多36个,其中表示群体的总称★、联称地名12个★★★,表示个体的单称地名160个★★★。

  《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地名对照一览表》审定公布南海诸岛地名136个,属东沙岛的2个(前一个应为群岛),属西沙群岛的29个★★★,属南沙群岛的8个,属团沙群岛的97个。这是第一次较全面审定公布南海诸岛地名,也是第一次将南海诸岛明确划分为东沙岛(今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今南沙群岛)4个部分。

  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4次命名★★,各具特点,地名数量逐次增加,地名寿命长短基本取决于命名原则的合理性。而大量采用渔民习用地名,把民间地名转为官方地名,奠定了标准地名的群众基础。渔民习用地名是中国渔民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命名南海诸岛,是南海诸岛的主人★★★,从而大量采用渔民习用地名,是从地名学角度,对中国拥有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的维护。

  此次★,民国政府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多以封建王朝年号,使者名称,视察★、接管南海诸岛人名★★★、舰名★★、军职词汇、封建迷信词语以及反映地理意义的中国式地名来命名,力图改变1935年公布的地名几乎全部翻译自外国名称的状况,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公布的地名多,共有287个,而1947年公布的地名为172个。对这172个地名进行审定★,根据稳定性原则作为标准地名保留的152个,保留名称暂不公布的2个,销名2个,更名16个。

  同年11月,内政府方域司专门委员郑资约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编写出版了一本《南海诸岛地理志略》(商务印书馆★,1947),这是中国第一本南海诸岛志书,书末附有“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表中详列了172个地名,其中有曾母暗沙、八仙暗沙和立地暗沙,后两者都在曾母暗沙之南★★★,最南点是立地暗沙,可能后2个暗沙当时没有地理坐标数据,或受1935年《中国南海各岛屿图》把★“曾母滩”标在最南端的影响,致使《南海诸岛地理志略》书中,在提及曾母暗沙时★,把它说成“是中国领土之最南尖端”★★。这就是中国领土最南点为曾母暗沙的由来★,这一提法早已写进小学课本,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易改变★★★。

  在81个与标准地名相对照的渔民习用名称中,包括与标准地名曾母暗沙相对照的渔民习用名称“沙排★”。事实上,★“沙排★★”不是曾母暗沙的渔民习用名称★★,虽然个别由海南渔民创造★、举世无双的《更路簿》提到“沙排”,但该《更路簿》中的“沙排★”是指标准名称长滩(10°55´―11°09´N、114°37´― 114°49´E)的渔民习用名称,而不是曾母暗沙的渔民习用名称,把“沙排”当作曾母暗沙的渔民习用名称是张冠李戴的★★。实际上★,曾母暗沙是没有渔民习用名称的★。

  1935年4月“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将其绘制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图》公开出版发行。这是中国政府第一幅公开出版的南海诸岛地图,也是第一幅比较详细标绘南海诸岛具体岛礁名称和位置的官方地图。

  在南海诸岛地名普查期间,广东省地名领导小组召开过3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于1981-01-06—09在番禺县市桥镇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广东省测绘局、华南师院(1982年改称华南师大)★★、中科院南海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海南行政区建委、南海舰队航保处、广东外事办公室、广东军区测绘大队、中山大学、广东省地名领导小组等单位共12人。会议讨论了命名原则,审议了235个南海诸岛地名★★,另有50个地名未取得一致意见★★。第二次会议于1982-01-09—13在南海县盐步镇举行,出席会议的除第一次会议的单位外★★,还有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中山图书馆★★★、南海舰队测绘大队、广州地理研究所、文昌县办公室利来老牌游戏平台、琼海县人大办公室★、万宁县革委会办公室、海南行署办公室等单位共22人,会议讨论南海诸岛地名存在的问题,以及成立了渔民地名组、历史组、遥感制图组、综合调查组★。第三次会议于1982年4月在佛山市召开★★,出席会议的除参加第二次会议的单位外★★,还有外交部条法司、中国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司令部、海南师专★★★、佛山地区民政局、广东省地名办公室等单位共31人★★★。会议审议了南海诸岛地名审定原则,审议通过了271个南海诸岛标准地名。最后通过南海诸岛地名普查★★★,提出了“南海诸岛地名命名、更名的初步方案”,上交中国地名委员会★。

  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国开展地名普查,要求实现全国地名标准化★★★。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地名委员会于1980年6月至1982年5月间,对南海诸岛进行命名★★,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审定南海诸岛地名,也是中国政府第四次对南海诸岛命名★。

  第一阶段是南海诸岛地名普查,于1980年6月至1982年4月进行。由广东省地名委员会组织的★★★“广东省地名领导小组”负责实施。

  第四,大量采用渔民习用地名★,总数达129个★,其中,有48个作为标准地名(含用渔民习用地名的谐音)★★,有81个作为“当地渔民习用名称★★★”列出★★,与标准名称相对照。

  中国南海诸岛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命名的★★★。据史籍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南海诸岛就被称为★★★“涨海崎头★★”,这是最早出现的南海诸岛古地名★★。此后,各个朝代都有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如晋代的★★★“珊瑚洲★★”★★,唐代的“石塘★★★”,宋代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九乳螺洲”★★,元代的“石塘之骨”,明代的“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清代的★“南澳气”“红毛浅”等。而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正式命名的共有4次(陈史坚★,1987★★;刘南威★★,1996),分述于后★★★。

  这次会议要求广东省在会后结合过往资料,把审议的南海诸岛地名整理后★★★,上报中国地名委员会。1982-12-25,中国地名委员会批复整理后上报的方案★★★。1983-04-25,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在《人民日报》公布《中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

  中国人民是最早发现和命名南海诸岛的。据史籍记载,从汉代开始每个朝代都有对南海诸岛命名。中国政府正式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共有4次,分别为★:李准巡海对西沙群岛的命名、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对南海诸岛的命名、民国政府内政部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中国地名委员会对南海诸岛的命名等。详细阐述了每次对南海诸岛命名的背景★★、经过★、特点,地名演变、地名系统化和标准化,存在问题以及每次命名对维护南海诸岛领土主权的意义等。

  第二阶段是南海诸岛地名审定,于1982-05-24在北京万庄国家建委招待所召开,历时7d。出席会议的有国家测绘总局、新华社参编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外交部条法司、测绘科学研究所、海军司令部航保部、海洋出版社★、地图出版社、民航总局、南京大学地理系★、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郑州大学印度支那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山大学历史系★、海南行政区地名办公室、海南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广东省地名领导小组、广东省地名办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权威共55人。会议由国家测绘总局局长主持★★,会议内容包括:1)商讨南海诸岛地名审定原则(半天)。一致同意遵循4条原则:①名从主人原则★★;②保持地名稳定性原则;③消除外来影响原则;④科学性原则。2)重点对广东省提交的“南海诸岛地名命名、更名的初步方案”中的271个地名进行审议★★★。分审议南沙群岛地名(两天半)★★★、东沙群岛地名(半天)★★★、西沙群岛地名(半天)、中沙群岛地名(半天)、全面复审南海诸岛地名(全天)进行★。在此基础上,对初步方案中的地名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这些修改补充意见是:①对原来提出的271个地名★★,修改了32个,其中属于消除外来影响的有20个★;更名的名称中★,用渔民地名的20个;更改的名称中,用渔民名称的8个;另命新名的19个★★★;恢复1947年命名的2个;保留海军航保部地图上名称的2个;正名不变括注副名的1个★★★。②增加命名19个,其中属于消除外来影响的11个,新增名称中★,采用渔民地名的10个,另命新名9个。3)对中沙群岛划分、中国领土最南点等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水陆地图审查委会”发布的《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地名对照一览表》和《中国南海各岛屿图》对维护我国领土主权起了一定作用。不过,这次审定公布的地名是根据当时外国海图进行的,完全没有继承李准巡海对西沙群岛的命名,因而大部分地名是从外国人擅自定名音译或意译过来的★★,开创了以英文翻译命名的恶例,故其中只有东沙岛、西沙群岛、羚羊礁、北岛、中岛、南岛★、石岛、北礁、高尖石★★、司令礁★、海马滩等11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其余120多个地名均不沿用。

  笔者在出席南海诸岛地名审定会议之后★★★,于1982-06-02,给时任广东省副省长兼广东省地名委员会主任李建安写信建议:★★“广东要按会议要求★★,保证上报材料的质量,以及编辑出版《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内部资料),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1982-07-14★★,李建安对笔者的信作了“国庆并转罗挺★:刘南威的意见好★★★,请转处”的批示★★。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后★★★,1984年11月广东省地名委员会根据省政府指示★,组成编委会(陈史坚任主编),编写了《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于1987年3月由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汇编》汇总了南海诸岛普查与地名审定资料,以及其他与南海诸岛地名相关的资料,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南海诸岛地名著作★★。

  南海诸岛地图绘制★,1946年由内政府方域司第三科(测绘科)和广东省测绘局派赴南海诸岛的技术员负责,实测了太平岛、永兴岛★★★、石岛等主要岛礁★★★。返航后,内政府方域司根据实测草图并参考中、外有关海图,在第三科科长王锡光的支持下★★,制成了《南海诸岛位置图》(1∶4000000)等6种地图,并与新旧名称对照表同时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