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1925年前称香山。据宋朝《太平寰宇记》记载: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古代香山,是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境域仅为现在的五桂山和凤凰山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区★,即石岐城区至澳门一带地域★。考古表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岛屿捕鱼打猎和半定居★。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域,晋代以后属东官郡地域,唐代属东莞县地域。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并割入南海、番禺★、新会三县的滨海地域★,隶属广州★。民国时期,直属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是孙中山的故乡★。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同年4月15日★,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决定★,将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中山县,属佛山地区管辖★。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属佛山市管辖。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中山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社会大局安全稳定。2023年,平安中山建设深入推进,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刑事立案分别下降8.1%、12.1%★,市公安局创新打造公安+律师+社工信访源头治理新模式获公安部推广★。法治广东建设考评获全省优秀等次。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消防工作考核获全省优秀等次★。
: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园地、林地等多种类型。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花岗岩石料、砂料、耐火黏土。生物资源多样,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水生动物种类繁多。还有红树林分布,主要在翠亨新区、南朗街道★、坦洲镇。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 22★.5℃。地形分北部平原区、中部山地区和南部平原区,主要山脉有五桂山、竹嵩岭等,境内较高峰五桂山海拔 531 米。河流众多★,属珠江流域,径流总量 2663 亿立方米。
生态环境逐步优化。2023年,我市水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新建污水管网1761公里★,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2座★、处理能力提升至216★.5万吨/日★,中心城区实现排水厂网一体化管理★。黑臭河涌较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时减少63.7%,劣V类河涌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100%达标,省河长制考核获评优秀等次★。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城市排第15★。 ★“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快速平稳完成中心组团原生垃圾转运处置,实现零信访、零投诉、零事故。茅湾涌防洪排涝整治工程、三乡中心蓄洪湖工程有序实施,51个内涝点完成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获全省唯一A档评价。
:古代香山是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汉代属南海郡番禺县辖地,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 年)设香山县,属广州府。1925 年,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中山县★。1988 年,中山市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5.8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90★.3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7.56%★,比上年末提高0★.5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率8.03‰,死亡率3.22‰,自然增长率4.81‰。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提速。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正式开园。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成功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成功申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博士工作站。香港理工大学中山技术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科技企业提质增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90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90家,市级创新标杆企业2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389家★。市级以上孵化载体总量达到68家★。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培育引进★“中山英才计划”特聘人才累计436人。省市级创新创业科研团队增至80个。博士博士后工作平台累计97个★。工程系列专技人才6.13万人★。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5.8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90.3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7★.56%,比上年末提高0.54个百分点★。全年出生率8★.03‰,死亡率3.22‰,自然增长率4.81‰。
:截至 2022 年 9 月,中山市下辖 15 个镇、8 个街道、1 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 个经济协作区(翠亨新区),辖 137 个社区和 150 个建制村。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南中城际中山段、深江铁路中山段建设顺利★,中开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西环高速、香海大桥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南三公路(南头至黄圃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南外环道路改造工程金字山互通至105国道段★、国道G105线、坦洲快线、南朗快线等一批道路提前通车,“四纵五横”★“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日益完善。2024年截至目前,100个公园已开工建设60个,其中建成开放24个。以全国第一的成绩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建成中山人才公园等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精品项目★,2023年获全省唯一A档评价,2024年5月示范经验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全市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开工152个小区,累计完成改造小区49个。小榄镇、三乡镇、古镇镇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典型镇创建。2017-2023年以来,我市特色精品示范村共27个村(社区),美丽宜居示范村共96个村(社区)。2023年全市耕地恢复1.15万亩,耕地净流入0.9万亩。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江、北江下游出海处。介于北纬 22°11′-22°47′,东经 113°09′-113°46′之间。北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中山市下辖15个镇(黄圃镇、南头镇、东凤镇、阜沙镇、小榄镇、古镇镇★、横栏镇★、三角镇、港口镇、大涌镇★、沙溪镇、三乡镇★、板芙镇★、神湾镇、坦洲镇)、8个街道(石岐街道、东区街道、西区街道、南区街道★、五桂山街道★、中山港街道★、民众街道、南朗街道),区域内含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经济协作区——翠亨新区★,辖150个行政村139个社区。
中山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位于广佛、深港★、珠澳三大极点之间★,拥有中山港区、马鞍港区、小榄港区、黄圃港区、神湾港区5大港区。从这里★,一小时内可达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城市★。中山90公里半径内拥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五大国际机场,以及南沙港★、盐田港★、蛇口港、高栏港四大深水港。当前,中山正着力推动交通大建设、大跨越、大发展,推进东部外环高速★、南中高速、深江铁路★、南中城际等一批路网工程建设和湾区西部轨道网一体规划建设★,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构建★“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打造“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谋划★“四纵三横★”轨道交通网,全力打造大湾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化、立体化、综合型交通体系日益完善。举世瞩目的深中通道已建成通车,中山半小时即可到达深圳★,一小时到达所有湾区城市,辖区镇街半小时接驳深中通道。
中山文化底蕴深厚、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大湾区西岸枢纽城市与创新高地★、国家自主创新型制造业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荣获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和“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连续四次摘得全国政法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地理位置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江、北江下游出海处。位于北纬22°11′~22°47′★,东经113°09′~113°46′之间。北接广州市南沙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
改革活力不断增强。加快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珠江口东西两岸★“海陆空铁”立体交通逐步成形,735个事项实现“深中通办★”★,产业创新合作不断深入,共同开展深中经济合作区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组建重大项目集中审批服务工作专班,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压缩。
:行政区域面积 1783.67 平方千米。截至 2021 年末,中山市常住人口 446★.69 万人★,城镇化率为 87.0%,户籍人口 198.74 万人。
中山市文化底蕴深厚,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启蒙的摇篮★,诞生了以孙中山、郑观应、杨殷、萧友梅★、吕文成、阮玲玉等为代表的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保有大量文物和历史文化建筑,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多样的民俗文化★,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中山市文化设施优良★,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纪念图书馆、中山市博物馆、中山市文化馆★、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中山美术馆(中山漫画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齐全,拥有国家部颁一级馆3个★。全市各镇街均建成省特级文化站,各行政村(社区)均建有高标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香山书房、粤书吧、粤文坊、共享阅读空间、共享文化馆、图书馆之友★、文化馆之友、名人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新空间共272个★,覆盖全市各镇街★。打造中国城市合唱汇演★、“品读湾区★”、“岭南潮声”★、金色大地音乐会、“绿色暑假 缤纷文化”★、小榄菊花会、西区醉龙文化嘉年华、中山东区金龙文化盛会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活动品牌★。2021年中山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山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誉,目前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8家(其中AAAAA级景区1家、AAAA级景区3家)、国家A级旅行社15家(其中AAAA旅行社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8个、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4个★、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镇1个★、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5个、省级金宿、银宿等级乡村民宿各2家★。
:2011 年 6 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文化,如咸水歌、飘色等★。
中山,1925年前称香山。据宋朝《太平寰宇记》记载★: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古代香山,是孤悬于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境域仅为现在的五桂山和凤凰山周围的山地和丘陵区,即石岐城区至澳门一带地域★。考古表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岛屿捕鱼打猎和半定居★。香山在汉代属番禺县地域,晋代以后属东官郡地域,唐代属东莞县地域★。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香山县,并割入南海★、番禺、新会三县的滨海地域,隶属广州★。民国时期,直属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是孙中山的故乡。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同年4月15日★,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决定,将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中山县,属佛山地区管辖。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属佛山市管辖★。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中山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行政管辖面积1783.8497平方千米。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广东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山市域范围内有外江13条,内河涌1041条,内河涌总长约2016.35千米★,河网密布★,流域宽广。探明矿产有花岗岩石料★、砂料、耐火黏土和矿泉水、地下热水。因拥有优质的沉香资源和深厚的沉香文化底蕴★,中山市于2011年获评★“中国沉香之乡★”。2021年“中山五桂山沉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拥有中山温泉、长江水库旅游区★、泉林山庄、紫马岭公园★、名树园、树木园、金钟水库、五桂山逍遥谷★、翠竹园漂流乐园、逸仙湖公园★、大涌卓旗山公园及烟墩山古塔、西山禅寺、南山古香林、宋帝遗迹、罗三妹山、桥头小琅环等景观。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1991-2020年)气温为23.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927.9毫米★,日照时长1755.0小时★。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6★.9日。灾害天气主要有台风、暴雨和强对流★。2019年2月,中山市通过国家气候标志专家评审,获国家气候中心评定为中国气候宜居市,成为广东省首个获得国家气候标志的地级市。评估报告指出,中山空气质量优良,森林植被指数高,生态环境好,气候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水质优良★,气候景观多样★,旅游和度假气候条件优越,十分宜居宜养宜业宜游。近年来★,中山植被指数、森林覆盖率增加明显★。在气候宜居类40项评估指标中★,有35项达到优良,优良率达88%★。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于2019年获颁★“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称号,2023年荣获“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称号★。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坚持将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7%,居珠三角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5%,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3%。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84.6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 年,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 4143.25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3.7%★。
中山坚持以“走在前列★”总目标统领各项工作,用改革、开放★、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全面落实省委“十大新突破”路径安排★。中山坚持制造业当家,以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重塑产业空间★,以中山“新十大舰队”(以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四大产业为引领★,联动高端装备★、光电化学、灯饰照明★、美居、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时尚等产业集群,做优做强★“4+6”中山“新十大舰队”)重构产业格局,大力推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和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招商引资实现重大项目突破,中山制造焕发新的活力。大刀阔斧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谋划并获批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东承”:高水平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为核心承载区★,联合深圳共建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动力轴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典范。“西接”:高质量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强化与江门及粤西城市在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南联”:高标准谋划珠中江融合发展平台。共同打造珠中澳优质生活圈,积极对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北融★”★:高起点谋划与广州南沙、佛山顺德的融合发展。谋划融合发展平台,加强与广州、佛山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协作★,共同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深中“六个一体化”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头号工程”成效显著★,超常规打造大湾区审批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牢记“把中山建设得更加美丽”的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山路径。
民生福祉日益增进。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连续4年在全省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在全省率先建成“市-镇-村★”三级零工市场。新增规范化幼儿园学位6330个、公办中小学学位9360个,完成26所市属学校★、34个小区不动产★。获评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核获全省第一★。中山★“博爱康★”实施三年以来,累计投保192万人次,平均再减轻个人费用负担45%以上。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5018套。30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101个公园建成开放★。“香山新街市”增至73家。国家级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增至3个,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77.4%,建成★“香山长者饭堂”144家。5个镇街、10个基地被评为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示范点。2024年,我市低保标准提高至1225元,增幅2%★,城镇低保★、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为1382元★、1301元★。
中山市下辖15个镇(黄圃镇★、南头镇★、东凤镇★、阜沙镇★、小榄镇、古镇镇★、横栏镇★、三角镇★、港口镇、大涌镇★、沙溪镇、三乡镇★、板芙镇、神湾镇、坦洲镇)、8个街道(石岐街道、东区街道★、西区街道、南区街道、五桂山街道、中山港街道★、民众街道、南朗街道),区域内含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经济协作区——翠亨新区,辖150个行政村139个社区。
行政管辖面积1783.8497平方千米。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445155.4焦耳/平方厘米,是广东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山市域范围内有外江13条,内河涌1041条,内河涌总长约2016.35千米,河网密布,流域宽广。探明矿产有花岗岩石料★、砂料★、耐火黏土和矿泉水、地下热水。因拥有优质的沉香资源和深厚的沉香文化底蕴,中山市于2011年获评★“中国沉香之乡”。2021年“中山五桂山沉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拥有中山温泉★、长江水库旅游区、泉林山庄★、紫马岭公园、名树园、树木园、金钟水库、五桂山逍遥谷★、翠竹园漂流乐园、逸仙湖公园★、大涌卓旗山公园及烟墩山古塔、西山禅寺、南山古香林、宋帝遗迹★、罗三妹山★、桥头小琅环等景观。